作者:熊養和師祖

太極拳雖僅十三勢,但變化無窮,內容深奧,而其意義亦極微妙,非一言半語所能述其底蘊;故教學多感不易速收績效。檢討其原因:知凡教者與學者兩方之心意、性情、思想、見解、智慧、志願、趨向,既有不同;而體格身材之強弱,年齡之大小,更各有差別;且以修養之深淺,程度之高低;均須審核衡量清楚,明斷透徹,方可順應以制宜;猶量體以裁衣,對症以用藥。因其性情體材,予以合度之教學,亦即因材施教之謂,使能投榫入殼,得獲實益。茲將教學注意事項,列舉於后:

一、求知,亦即要標明練習太極拳之目的:吾人練習太極拳,其目的有二:一是防被受侮,一是維護健康。此兩目的,必須標明清楚,則大家練習才有意義,而太極拳之功能,才能真正發揮出來。對於品德不端份子,可避免予以施教。

二、求悟,亦即要瞭解各種動作之作用:太極拳每一動作,均為應付假想對方最適當之方法。隨時防備對方之進攻,並乘機向其襲擊。凡此種種,必須詳加解說。教者若不瞭解,則何以教人?

三、求懂,亦即要靈活運用各種動作:進攻之動作甚多,而應付每一進攻之方法亦不固定。故各種攻守動作,必須靈活運用,方為上乘。隨機應變之方法,愈多愈好。

四、懂勁之解釋:太極拳之懂勁,頗難體會。在 王宗岳 先生之經論中,已有明晰指示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。然非功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從此推測追求懂勁,須費長久一段時間與功夫,始能依照懂勁,體解實際運用狀況。茲再詳細列述於後:

(一)懂勁之獲悉,非從耳聽,係由沾著、挨著、靠著、接觸之敏感,而知陰陽虛實剛柔,亦即懂攻防進退之意。進攻就是陽實剛,後退防守就是陰虛柔之比喻。粘即是走者。因我被粘必須走化,跟著反攻粘彼;而彼亦跟著粘我。我再粘彼,往返旋迴,形成相互不斷。以粘屬陽,走化屬陰,方為陰不斷陽,陽不斷陰。知道陰陽相濟互救互助之內容實益,方能稱為懂勁。

(二)太極拳功夫是循序漸進的,達到懂勁後,週身內外已經全部暢通,毫無阻滯,故能愈練愈精。但仍須默識揣摩,逐漸達到從心所欲,無不逢源而有不可思議之心得,此即謂之神明。

(三)由於週身輕靈之敏感,達於頂點,成為一羽不能加,蠅蚊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,乃得所向無敵之境界。

(四)結論:太極拳之真理實質精神,可運用於任何姿勢架式動作,莫不確合適合,從心所欲。太極拳之真理,堂堂正正。目前雖稍有門戶派別之分,將來總可統一而歸於一家,此乃自然之勢,吾人當引為慶幸之事。

五、用意不用力之解釋:倘一用力,即失太極拳真理之義,殊有落空之感。但是先天自然之能事不易做到。如欲舒適,惟有用一鬆之方法,就可消除先天之拙力。因為週身一經鬆開,氣血暢通,則心靜神舒,而即由意服膺太極真理,輕鬆愉快,受益無窮。

六、陰陽與太極,名雖有異,而實質本體不分,發揮奧妙真理,博大精澄。先賢根據真理,創造太極拳法,極為世人推崇重視,其意義詳述於後:

(一)太極為陰陽之母,為天地造化,物育生長,繁衍構造。大無不包,事無不具,乃萬有之根源。

(二)太極之功能既如上述。尊作拳名,即是創造太極拳者對該拳至高無上之稱謂。人雖無存,而實質之文獻,已經遍傳不朽,永久流佈於世間。如張三豐祖師之拳譜論文、 王崇岳 先生之拳經、及行功心解各宗歌訣,無不符合有益身心之運動法則。刻已發揮擴大,弘揚於國際,增加吾國無上光輝。

(三)太極拳為世推崇,歷久不衰者,因其動作合理,攻守有度,有病可以治病,無病可以強身。加之舉措溫和,進退柔軟,所有動作,莫不用意而不用力。倘能常練不懈,歷久功深,因而受到舒筋活血之效果,延年益壽之幸福者,不乏其人,無待再費多言。惟其信守不渝,當能獲益良多。

七、太極拳之真理,極為精細。切實不虛,中正不偏。所有姿勢架式動作,及一切舉措,必須確合太極真理,俾作教學資料。研究每一動作之法則,作為示範之運用。所謂「勢勢存心揆用意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」此可證明太極拳不容有所欠缺。倘一欠缺,即失太極拳真理。因為欠缺就是偏差;一有偏差,即失使用法則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之說法,拳譜中有此鄭重之聲明。此一事實,或有疑為過份,但須知道稍有偏差,即難抵得住對方之困擾。凡能通曉拳理者,即可清此中之意義。惟有仔仔細細研究拳譜經論,行功心解,及有關拳理之文獻。如能本著「入門引路須口授,功夫無息法自修,」之至理名言,虔誠探討,必不難達到健康之目的,完成修養身心優越之道理。

八、「立身須中正安舒,支撐八面,」此言出自行功心解。含蘊廣泛,故特分晰剖解,以備教學之參考:

(一)中正:查立身中正,為太極拳基本骨幹。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,不前俯後仰,不左歪右斜。身之重心,不能越出正午太陽射影之外。腰如車軸,手似車輪,作攻防之運用,健康之修養。

(二)安舒:安舒者,是安如磐石,穩定下層基礎,順遂上下前後左右之活動,舒解各部之關節,脈絡氣血之流動,毫無阻滯。形成姿態,無不符合太極真理。惟兩足腳趾,須與足跟配合貼地,兩膝微曲,用意不用力。週身鬆開,兩眼向前平視,且忌兩腿過於伸直。

九、節拿抓閉:查節拿抓閉,為我國拳術之重要手法,惟不公開,多作秘持。故 陳炎林 先生在節拿抓閉著作中曾經申述,惜已失傳等語。附錄全文於後,以待查考。但節拿尚可探討研究。抓閉,因為內容紛繁,且有危險之虞,致都審慎學習。節拿者,是拿其關節,尚無重大危險。抓閉,是抓其脈絡,閉滯血液流通,有生死扼要之重點,危險堪虞!節拿只拿其關節。凡經拿到,即可克制對方,有酸痛癱之狀況。使用之手法,須溫和柔軟,沾連粘隨。兩手配合得當,趁其不備,拿其關節。倘遇頂抗,即須按其動而發出。切忌相持不休,免失太極之真正意義。

十、發勁之體念:發勁與陰陽虛實剛柔,及一切動作,均有嚴密關連重要之性能,而無軒輊。惟開展緊湊時間快慢先後之配合,必須適當,確符機勢,方可發揮作為,收到實際績效。但其用法姿勢,有左右之分,向左為左發,腳尖在右。向右為右發,腳尖在左。要沉著莊重,虛領頂勁,含腳拔背,沉肩垂肘,鬆腰坐跨,身亦下蹲,兩膝微曲,蓄勢待發。其根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指。勁從脊發,由腳而腿而腰,總須完整一氣,達成內外全體,貫串於一呼一吸之間。專注對方重點以發出。倘能懂得對方有無走化行為,則用合度之勁法以制宜。且須喉不過膝,膝亦不過腳尖;以防失勢,被人所乘,免遭牽動之虞。

十一、釋疑:凡有可疑者,必須運用智慧,解釋清楚,方可免誤事機。今將太極拳動作中有可疑者,提出研究,俾免誤解失真:

(一)「運動如練鋼,無堅不摧。」係出行功心解。此從表面看之,疑為運用勁力以攻堅,與用意不用力,不頂不抗之太極拳真理完全相反;但經審核字義之「如」字,是比喻而不是實在真情。再由下文之「靜如山岳,動若江河。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,」更可證明解釋之不誤。

(二)「全身意在精神,而不在氣。在氣則滯,有氣者無力。」亦出行功心解。太極拳稱為內家拳者,統仗精氣神為主宰。故於習練開始時,就有氣宜鼓盪,氣存丹田。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等等。與下文在氣則滯,有氣者無力之意義,矛盾顯明相反。從此詳加檢討,即知太極拳之進度有階段之分,運用自有不同。懂勁前多是外形,故氣以鼓盪;懂勁後,則愈練愈精,進度達到神明,乃有精神之運用。是則研習太極拳者,必須踏實認真,方可解釋疑慮。釋疑是提高悟心,啟發啟慧疑情。所謂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。是則由疑情生長悟慧,有悟慧方能分別體用權能一切作用。從此推進研究興趣,袪除頹墮,免失太極真理,完成釋疑本來之真義。

十二、求平衡:能平衡,則無太過與不及;亦就是中庸之道,能平治天下。凡所事業,莫不由此而舉。太極拳真理之用意不用力,就是以平衡之意義,不頂不抗,順應偏沉鬆化為原則,抒解對方之暴力,使對方無有機會可乘而攻我。上下前後左右莫不皆然。是則左來則後偏右轉以走化,右來亦即後偏左轉以走化。凡此皆是意,從此悟知行功每一動作,必須平衡,方能得到順遂,透入週身筋骨脈絡,使能骨軟筋舒,輕鬆愉快。益壽延年之境界,全體顯露修心養性之要道,更無不知矣。